从学校开始一场提升建筑品质的革命
来源:大河报  发表时间:2008-05-29 00:00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大灾难,也是一次对全社会的大检阅,它引发人们对诸多领域的深层思考。尤其是在公共建筑抗震级别和质量方面,我们应做足够的反思。
  围绕中小学校在地震中坍塌毁坏与人员伤亡严重的现象,日前,四川省教育厅拿出了初步调查和评估,重点原因除了强调地震强度过大之外,主要是强调校舍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而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此外,还特别强调学校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设计方面的先天性缺陷。(5月28日《南方日报》)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支持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修订工作已完成初稿。中科院院士、著名工程抗震专家周锡元认为,经过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可能将提高,尤其是学校的设防烈度将比当地的设防烈度还要提高,并要写进相关的法律标准。(5月28日《京华时报》)
  我们期待,大地震之后不论是学校、医院这类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小区,都能够进行一次彻底的安全测评,依据既有相关制度,通过质量过滤来进行安全排查。也就是说,当前在加强建筑质量监管、提高建筑设计理念、完善建筑结构方面,在整个中国,我们都面临着一场必须进行的全方位革命。
  诚然,在建筑质量的法律保护方面,当前并不缺乏相关的制度文本。比如防震,就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等。问题是,在GDP崇拜以及一些地方政府趋利化的语境下,相关审批是否具备足够的程序,值得怀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一些开发商刻意减少钢筋数量,降低原材料的质量标准,而在建筑施工实施过程中,监管却没能到位,甚至一些监理与开发商沆瀣一气。由此导致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降低了房屋的抗震性。
  此外,当前在建筑设计标准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弥合的空间。比如,针对地震,专家就认为,当前我们以钢筋水泥为主的钢性结构,在抵御震荡的效果方面,在方便救援者搜救方面,就不如日本等一些国家推广的以拼装为主的柔性结构。当前一些地方建筑抗震设防标准较低,应进行及时修订整改。特别是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应考虑到人员相对集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较差等原因,来加大力度提高抗震标准。
  四川省教育厅强调建筑的“先天缺陷”,是一种危险警示。既然基础建筑质量存在诸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应该得到真正重视,并付之以行动。而真正提高中国基础建筑抗灾能力,就必须彻底祛除在提升基础建筑方面的社会惰性,加大对影响建筑质量的违法行为的司法惩罚力度,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在保证建筑质量方面的投入,通过及时完善建筑质量标准的制度文本,来及时持续有序地进行。
  这样的一场强化建筑质量的革命,就从建“震不垮的学校”开始,向更多的建筑领域,向更大的范围拓展吧。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