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能否担起『养老』重任?
来源:郑州房地产网  发表时间:2008-04-18 00:00  
     提起“以房养老”,我们不禁又想起了那位美国老太太,她让国人普及了“按揭买房”的超前消费观念,而她又将颠覆国人的养老观念。      与“按揭买房”不同的是,“以房养老”的崭新模式,就好比“樱桃好吃树难栽”,在中国国情面前,“以房养老”正遭遇一场技术与观念的双重困扰。【现状】“以房养老”市场萌动     “谁说只有养儿才能防老,以后我们老两口就守着这套房子养老了。”对“以房养老”情有独钟的刘保仁(化名)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保仁夫妇是中原区一家老国企的退休职工,一辈子未育儿女,随着年事渐高,老伴因考虑到晚年无儿女照顾,成天忧心忡忡,患上了抑郁症,而刘保仁却是个典型的乐天派,他乐观地认为,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一定会复制美国这种“60岁之前人养房,60岁之后房养人”的模式,老年人不仅能解决养老保障的问题,生活还会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刘保仁说,如今民政部、建设部也都明确表示,“以房养老”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作为一种尝试。随着国内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南京等地也出现了“以房养老”的成功案例,刘保仁对“以房养老”最终将会在全国实施十分期待。     刘保仁憧憬的这种“以房养老”模式,是一种产权换现金的模式,即为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俗称倒按揭)。以最成熟的美国模式而言,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由相应的金融机构综合评估房主的年龄、预计寿命、健康状况、房屋的现在价值及未来的增值折旧等因素后,将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一次性或每月、每年支付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直到房主去世为止。     在整个抵押期间,房主将继续享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修。当房主去世后,金融机构将获取房屋的产权,并对房屋进行处置,可以销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的本息,金融机构同时享有房屋的升值部分。     2006年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提交了一份有关“以房养老”的提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赖明认为中国已经存在“以房养老”推行的基础和潜在的市场。     2007年10月,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做客中华网时表示,“以房养老”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尝试。     另有媒体报道,建设部与中国保监会已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开办“反向抵押贷款”有关问题的报告》,并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同意,目前已进入市场评估阶段。【瓶颈】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尴尬     刘保仁对晚年生活的憧憬究竟能否实现呢?     近日,记者对郑州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调查后发现,虽然金融机构对“倒按揭”业务的优势和前景纷纷看好,但因为金融市场和技术层面上的种种不完善制约了这项业务的开展,目前还没有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愿意开展这项业务,“以房养老”在郑州似乎变得遥不可及。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任海峰说,在“倒按揭”的具体操作中,对房产估价后,如果贷款评估少了很难让房主满意,贷款评估多了银行的风险会加大,银行与房主之间很难在利益上达成共识。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助理王豫静认为,银行或保险机构的难处在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难以预测。对于银行而言,“倒按揭”的风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的。因此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其实“倒按揭”隐含的风险背后,更多的还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王豫静认为,办理“倒按揭”需要大量的配套程序,在实施时,需要评估公司、拍卖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协同操作,具体实施起来很复杂,这也限制了这项业务的开展。     中国人寿郑州分公司营业部贾经理有着同样的担忧,“以房养老”业务过程中将涉及多道手续,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很难大范围推广。     河南财经学院工程管理系讲师秦秀红一语中的,“以房养老”在具体操作上有一些尚待突破的难点,这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造成的。微观上讲,房地产走势和抵押人健康状况等方面缺乏专业精算技术和人才。宏观层面上,金融市场缺乏政策支持和健全的担保系统,例如美国的联邦担保机构是一家准政府机构,将会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秦秀红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房养老”的模式必将逐步推广,今后的“以房养老”并不单单局限在一种模式中,“以房养老”的市场需要多元化,一种方式是将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此外,也可以将房子交给福利机构,从而享受福利机构的服务。或者将房产卖给一个公益机构,并从公益机构中将房子租回来,自己支付租金。【争论】“以房养老”在中国“水土不服”?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有1.45亿,占全国人口的11%,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2亿,占总人口的25%。如何缓解庞大的老年人口压力,如何切实解决好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研讨课题,而“以房养老”无疑是呼声最高的方式。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千百年来,“子承父业、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以房养老”作为一个崭新的模式,能否逾越国情被国人所接受呢?      调查时发现,多数退休的老年人仍旧很难接受“以房养老”的观念,但这种模式受到了许多中年人和青年人的推崇,他们认为“以房养老”将会为老年生活提供安全感。     家住汉飞城市公园的申先生认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养儿防老”的难度已经越来越大,在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健全的今天,一对夫妇很难同时肩负起赡养四位老人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利用“倒按揭”的方式定时领取生活费,既能改善晚年生活,也会减轻子女的负担。     与申先生有着同样看法的受访者不在少数,大多表示能理解这种做法,但在短期内不会接受。与申先生同住一个小区的刘先生认为,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孝”字为先,如果老人独自办理“以房养老”,会给人造成“子女不孝”的感觉,将会无端制造出社会舆论压力。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他认为无子女的老人比较适合“以房养老”。      事实上,目前能接受“以房养老”的还只是极少数家庭,只有当老人生活面临极大风险时,才会出此“下策”。“以房养老”在国外已被证实是一种成熟的融资途径、有效的养老方式,其本质是运用一系列金融技术解决老龄化危机,但为什么落户中国会变得“水土不服”呢?     秦秀红认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这需要市场的引导。但老龄化是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在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今天,“以房养老”的模式将会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就像当初按揭贷款买房,老百姓从不接受到认可,有一个逐渐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河南财经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刘社认为,美国“以房养老”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应先完善我国的信贷资讯体系,在理论上做好准备,并对人们的传统观念进行引导,才有助于模式的具体操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